今天一起看看这张微信截图
大家好,我是黛西。
这两天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:
看完之后,我能感受到她的焦虑和惶恐,也实在心疼。
之前我面对「如何处理和上一辈人的关系」等原生家庭问题时,由于代沟和不理解,也感到十分无奈和折磨。
后来经过阅读一些原生家庭和心理学书籍,以及长大后的价值观成熟后,也渐渐理解了父母,不再抱怨他们。
即使还是会有冲突,但学会了经营自己的世界,而非停留在过去的痛苦中,自己也变得愈加强大,开始有能力去反抗不如意的生活。
所以今天也想借这一篇文章,讲讲我们在面对糟糕的原生家庭束缚时,应该如何实现自救,而不是自我沉沦。
01.
我不愿意随便去提起原生家庭这些事情,熟悉我的袋鼠都知道,我的原生家庭也不怎么好。
7岁之前,我不在父母身边长大,爷爷奶奶还经常打架,给我留下了不少阴影。
虽然后来又回到父母身边,但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,特别在叛逆期时,经常会为些小事,跟爸妈发生争执:
比如和我妈,每当我跟她说想买新衣服,她会觉得学生总穿校服,平时的衣服有几套可以换着穿就好了;比如和我爸,当我每次很热情跟他分享开心事的时候,他都会冷冷敷衍我几句,继续忙工作。
为什么朋友的妈妈,会带她去逛街新衣服,我却不行?为什么别人可以和爸爸挽手并排走,我每次只能跟在他身后,各走各的,没有话聊?
长时间被压制消费欲望,也变得十分抠搜;习惯了长时间被忽略的感觉,开始拒绝沟通,逐渐变得孤僻、自卑、敏感。
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,都会伴随原生家庭的烙印,甚至深入骨髓。
相信你也深有体会,小时候父母那些不起眼的冷漠,都让我们每个人心理建立起一道又一道,迈不过去的坎,造成了以下2个方面的负面影响:
1、价值观:产生两个极端。
一是复制原生家庭的模式,重复上一辈的观念和问题;
二是忤逆心态,和父母反着来,避免上一辈的观念和问题。
比如:
那些从小遭遇家暴的人,可能也会成为施暴者; 也可能完全宠溺娇惯孩子。
从小就被父母极端限制物质生活的人,长大后可能会跟父母一样,对物质消费十分谨慎;也可能会有补偿心里,愿意花费大量的金钱在子女身上,以弥补童年时的物质匮乏。
2、行为:缺爱且缺乏安全感,会疯狂讨好别人,成为别人情绪垃圾桶。
这一点我非常感同身受,小时候每年只能见到爸妈一两次,极度缺乏关爱和安全感,特别害怕被抛弃;
后来回到爸妈身边,每逢他们吵架,我都会无辜地成为受害者,成为他们的情绪垃圾桶:
要不是为了你,我早就离开这里了,就不会这么痛苦了;要不是为了你的读书,我就不用这样子去.......
于是慢慢学会察言观色、小心翼翼与他人相处。
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,生怕麻烦别人,在意别人的评价;不懂得拒绝,宁愿委屈自己,也要成全他人;一遇到问题,开始自我归因,诉诸于自己。
在刻意地讨好别人的不经意间,对这个世界疏离,很难与别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,并且看待问题更加悲观,慢慢失去自我。
02.
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,但绝非是「唯一的、决定性」的,毕竟我们的人生,终究还是要自己决定的。
要降低或摆脱这种负面影响,不是靠打赢「你和父母」之间的战争,而是靠打赢「你和自己」之间的战争。
这几年来,我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建设和沟通方式的改变,也渐渐逃离原生家庭的束缚,走出阴影。
如果你在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时,经常手无足措不知如何面对的话,没关系也别担心,黛西这就来给你支招。
希望你看完之后,能够获得真正的救赎。
1、放下改变父母的执念,放弃沟通。
为什么长大之后,和父母相处起来,会极其容易发生很大的摩擦?
因为父母的的价值观,是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,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,认知也已经停留在某一个阶段,完全固化。
再加上中国这二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,太多的信息翻新,让他们很难去理解,这个新社会的运营规则。
所以,别试图想用语言,去动摇他们几十年的人生信条。
你也可以尝试去沟通,但前提是必须进行角色转换,站在父母的角度,并且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交流,不然百分之百会被误解。
不过这种沟通成本,会比想想要高得多。
暂且不说在这个过程中,会伴随大量的负能量弥散在家庭中,更重要的是消耗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最后的结果是:
你肯定是家里最痛苦的那个人。
面对父母的争吵,你能做的就是划清界限,比如底线是:情绪发泄可以,但不可以动手; 再者进行课题分离,不要归责于自己,而是要分清这是这是他们解决问题、发泄情绪最有效的出口,也是一场特殊的对话。
面对父母和自己的矛盾,对我们的碎碎念和嫌弃,可以把它理解为这是他们在表达能力局限的情况下,对我们的一种关心方式;
而采取的比较低消耗的应对方式,就是装傻不正面还嘴,次数一多,他们的沟通积极性也会下降,直至消停。(黛西亲测有效)
所以作为晚辈只能坚持自己,不要用生活给孝顺买单。
2、 不要愚孝,警惕「亲情绑架」。
爸妈总会以「为你好」的借口,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控制,甚至上升至亲情绑架:
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多年,你为什么就总是不听话;为什么别人的女儿就听话,乖乖回来找工作,你就要在外边浪?
渐渐地,我们也开始下意识顺从父母。
在孝顺中活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,但却过上了我们所抗拒的生活。
但我想说,你虽然是父母的孩子,但不是他们的专属品。
所以,当你面对亲情绑架的时候,一定要保持清醒,特别是遇上一些操控型/吸血型父母,更要保持理智。
尽快考上一个好大学,努力赚钱,实现经济独立,逃离原生家庭。
当然,黛西的意思,不是让你做一个不孝顺的人。
而是希望你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把人生攥在自己的手心里,而不是被操控;当你有能力,在家里有一定话语权时,要记得回来感恩父母。
至于部分吸血型、只会把子女当做提款机的父母,我的建议是,自私一点,冷酷一点,尽快割舍关系。
要孝顺,但绝对不能愚孝。
3、正视痛苦,但不能成为「不作为」的借口。
之前在网上看到「原生家庭有害论」、「父母皆是祸害」这种群聊小组,我发现,很多人在谈到原生家庭这个话题的时候,很容易陷入简单归因的思维谬误。
我现在混得不好,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好;我现在比不过别人,都是因为父母无所作为...
想和大家先说明一下,我们在这里讨论「不好的原生家庭」所带来的危害,是为了更好地弄清楚事情的本质,理性看待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;
而并不是让我们去记恨,和埋怨他们的所作所为,甚至当成了「不作为」的借口。
一个人成功的因素,包括但不仅限于努力/家庭/天赋运气/行业前景等变量因素影响,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填补,来弥补原生家庭所带来的遗憾。
原生家庭并不能捆绑你的一生,你最应该做的,就是正视当前窘境,然后去改变,让后代少遭受这些痛苦。
而不是沉溺于过去,一代比一代落寞。
就如阿德勒所说:
“我不在乎过去,不认同宿命论与天注定,主张事在人为,并如此相信:
唯有你自己,能决定你人生的样貌;也唯有你自己,才能改写人生的剧本。”
03.
之前看《原生家庭》这本书的时候,有句话我很喜欢,在这里也分享给你们:
「如果命运发给你一手烂牌,没办法,只有想法把它打到最好。
而努力,是我们手里最后的底牌。
只有它,才可以让原生态家庭给你的痛只是一阵子,而不是一辈子。」
你从出生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,你存在的价值,没法用任何东西可以衡量,包括父母对你的爱。
如果你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,请好好享受并珍惜;如果你正在遭受一些支离破碎的痛苦,也请不要放弃。
那些杀不死你的,终将使你更强大,点个「在看」,愿你勇气从黑暗里走出来,并把阳光带给别人。